yh86银河国际(中国区)官方网站-Galaxy Star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城中村交通综合整治 | 以光明区2019年城中村交通治理规划实施方案为例

一、项目概况

 

2019年4月,受光明交通管理局委托,开展《光明区2019年城中村交通治理规划实施方案》项目,具体内容是对光明区光明、新湖街道办的16个城中村,结合相关城市发展规划,开展现状调查,分析现状城中村的出行特点和需求,提出城中村交通治理的针对性措施,治理规划方案及实施计划。

 

 

2019年城中村交通综合整治分布图

 

二、交通需求特征调查分析

 

1.调查方式及目的

 

项目组驻村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深入了解村民诉求,针对光明、新湖办事处16个治理村,共发放了1230人次的调查问卷。拟通过调查获取城中村居民出行特征、诉求及存在的交通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满足居民需求、切实改善城中村交通环境的交通治理规划方案。

 

 

公众积极参与配合调研

 

2.居民构成及出行特征

 

通过对问卷结果统计发现,城中村的居民构成以外来务工人员、本地村民和个体商业户为主;出乎意外的是小汽车拥有量(以人口计)达到近60%,小汽车出行比例达42%,电动自行车及自行车的出行比例最大达48%。详见下图:

 

 

3.停车需求

 

根据各城中村的实际管理人口、楼房栋数等基本概况数据,参考问卷调查获得的出行、停车问题及特征,预测得到各城中村的停车设施需求量多数村的规模不大,停车需求小于100,2个村需求在150-200之间,1个村需求大于500 。

 

4.现状问题

 

通过现场踏勘的方式获得各城中村现状道路、公交、慢行和停车设施的情况,分析并总结得到城中村的问题存在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中村道路现状

 

三、治理策略及改善措施

 

1.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

 

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的技术路线如下:

 
 
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技术路线

 

通过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明确改进方向。停车设施方面,集体或村民自建的住房通常不配置停车位,城中村内也未布局或预留停车场用地,随着后续发展,车辆保有量大幅增加,产生停车需求超过现状可挖掘的潜在供给量,需要控制增加供给,必要时加以需求管理。

 

2.治理总体策略

 

通过对光明城中村现状交通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城中村居民出行主要特征及需求,结合用地条件等现实情况,提出以下四点交通治理策略,以期通过交通引领城、村融合发展,实现营造“宜行宜停、宜居宜业、宜身宜心”的幸福宜居社区的目标。

 

策略一:优化道路设施空间布局,挖掘街道潜力空间;

策略二:打造结构清晰、功能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

策略三:构建便捷、连续的慢行系统,连接公交站台及主要人流吸引点;

策略四:精细化设计交通设施,与周边环境设施相融合,并融入当地文化元素。

 

3.停车需求改善措施

 

针对城中村普遍、突出的停车设施承载力不足问题,相关改善措施有:

 

1)适当加大车位供给

挖掘可利用空地或路内空间,适当、合理增设独立停车场(库)或路内车位。

 

2)出入口实施封闭管理

考虑可实施条件,对出入口设置岗亭和闸机,限制非本村车辆进入,减少停车需求,缓解供需矛盾。

 

3)实行停车收费,探索差异化收费

通过停车收费,间接控制停车需求。

 

4)加强停车管理,严格执法

未施划泊位的道路严禁停车,采用锁车或违停收费等方式严加管理。

 

4.其他人性化改善措施

 

1)改善公交出行便利性

增设或优化公交线路,调整公交停靠站位置以缩短步行距离,提高发车频率以缩短候车时间等,引导居民采用公交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和停放需求。

 

2)提升慢行便利性和舒适性

增设或拓宽人行道,并保障连续性,改善人行道铺装,完善非机动车停放和充电设施等。

 

四、改造后评估与小结

 

1.改造后评估

 

经调查分析,居民对交通整治的效果充分肯定,停车、路面铺装及标志标线相关改造带来的满意比例较高,其次是慢性空间增加及步行体验提高。

 

 

2.小结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城中村的综合治理,对提升相关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居民生活诉求,更加注重完善、优化慢行空间和公共配套设施,是打造幸福宜居社区的重要一环。

 

     

 

撰写:徐鹏辉
校验:白莲森、王小刚
审核:刘光辉

返回列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