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专家线上“云评审”,建言献策深圳交通政策创新|《深圳市交通白皮书(2020版)》初期成果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战略机遇,深圳市于2019年启动《深圳市交通白皮书(2020版)》(以下简称“白皮书”)编制工作。为严把质量关,针对初期成果的总体思路、价值取向、战略方向、重大政策和行动部署等进行系统研讨,2020年4月18日在深圳启动了首轮专家咨询会。会议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主办、yh86银河国际(中国区)官方网站-Galaxy Star(以下简称“yh86银河国际”)承办,邀请杨东援、孔令斌、陈小鸿、薛美根、陈茜、景国胜、邹兵共7位行业大咖为深圳交通发展问诊把脉、建言献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城市定位大幅跃升,产业经济全球化加速,新时期深圳客货运交通体系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先后印发。国家赋予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等全新发展定位,要求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深圳城市与交通发展。一是提升深圳在全球版图中的能级和竞争优势,高效配置全球创新要素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二是强化核心引擎的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三是肩负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共性顽疾探索破题之道。
图1 深圳市定位的持续转变
图2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阶段发展目标
二、以先行示范标准谋篇顶层设计,打造世界级综合交通运输、城市交通运行双体系。
为积极履行国家使命和区域担当,本轮白皮书以建设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为主线,积极谋求价值共识、全面统筹战略政策、系统部署重大任务,以实现深圳市及大都市圈交通体系的高质量、公平、可持续发展。一是锚固海空双港,建设全球综合交通枢纽典范。二是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范例。三是重塑绿色出行优先发展路径,先行先试破解大城市病难题。四是以数据赋能为核心,着力打造共创共享共治格局,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赢关系。
三、深入调查听民意、广泛调研谋共识,全方位提升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性。
为精准捕捉近年来城市的变化、人的变化和出行特征、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的变化,科学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在全市范围内陆续开展了以居民交通行为与意愿调查为核心的多项调查工作,补齐大数据短板,夯实数据底座。此外,积极开展面向有关市直部门、相关处室、各类企业的调研、座谈,深度挖掘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市民出行的难点痛点,系统梳理社会各界对深圳交通发展的诉求。
四、专家观点精彩纷呈,畅言深圳交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专家组一致认为,白皮书形成了以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全面涵盖综合运输与城市交通、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的一揽子政策和行动方案,在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模式转型、重大政策落地等方面均有突破创新。建议深圳市坚持以治理体系框架下的制度创新强化面向国内同类城市的示范效应,进一步突出以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交通设施利用、政策调控管理、网络运行组织的弹性与韧性,积极、主动应对交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
根据会议上专家发言顺序,现选取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邹兵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上一轮深圳市交通白皮书高质量编制,有力支撑了过去8年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深圳面临先行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全球标杆城市为目标,对经济、民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本轮白皮书目标、定位要全面升级。我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交通不仅要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也要与生态空间、自然要素协调发展,倡导绿色出行模式,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建议精准识别城市人口特征,进一步明确与深圳未来人口特征相适应的交通服务要求。
孔令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深圳是全国用地最紧张的超大城市,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明确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和职住分布特征,提出具有深圳特色的交通发展模式。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本轮白皮书应强化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治理提升既有城市交通服务网络的韧性,适应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形成全国示范。建议加强对未来交通发展模式中交通服务产品的安全性、外部性、公共性研究,形成判断价值观,制定公共政策主动应对未来交通发展挑战。
景国胜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深圳作为特区和先行示范区,有条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本轮白皮书要充分发挥治理体系对提升交通系统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作用,形成全国示范和标杆引领。进一步加强未来智慧技术对城市出行移动性影响的研究,适应全民出行信息可掌控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更精准识别服务对象需求和特征,加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精细化。
陈小鸿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
本轮白皮书更聚焦于以人民为中心,关于全球访客、双城生活家庭、跨区多点执业人群、科技创新人才、新型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人群、以及老人儿童等各类人群的特征与交通需求分析细致到位,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各类人群服务模式的分析。建议建立并创新全域高密度、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深圳市交通发展模式,形成先行示范。一是加强对服务空间的认识,分析深圳作为核心引擎的服务空间和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人群服务模式分析,在跨境通勤需求增长的条件下,在协同结构、区域协同上形成更多突破。三是加强对可选择路径的选择,明确治理是深圳特色发展模式下的必然选择。在区域协同发展问题上,深圳要有“以我为主”的胆略和气魄,进一步突出深圳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薛美根
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轮白皮书提出了“双体系”路线,将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作为主线的安排非常好,建议在内容和结构上进一步予以突出。要更加重视区域协同发展,尤其要关注临深毗邻地区。建议明确深圳大都市圈治理重点,加强跨市域、跨都市圈的标准规范研究。此外,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手段方面的研究,发挥其在治理中的推动作用,如监测、风险预控等。
陈茜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副巡视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进一步突出将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破除制约全球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区域交通一体化、土地交通协同发展、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标准化障碍作为本轮白皮书的重要考虑。加强轨道与公交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常规公交的定位和作用,形成一张合理的常规公交网络。
杨东援
同济大学
原副校长、教授、博导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本轮白皮书在区域协同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好,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协调机制实施路径的研究,例如建立国家、行业规范标准,建立相关地方标准,通过标准推动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突出“政府保障公平、市场保障效率”,在政策体系中科学平衡政府主导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关系。公共交通方面,建议推动“公交+”策略研究,实现公交空间和生活空间更紧密的结合。慢行出行方面,建议在15分钟生活圈中把慢行交通打造为有魅力的场所空间,统筹把握空间魅力与空间活力的关系。